明公:对权贵长官的尊称。此处指李特进。李特进即李嗣业,从军多立战功,曾任金吾大将军。杜甫在长安时,与之有交往。
青袍朝士、白头拾遗:皆自指,含嗟卑叹老之情。青袍:唐制官八、九品服青,谓官职卑微。
一曰追风,二曰白兔,三曰蹑景,四曰奔电,五曰飞翮,六曰铜爵,七曰晨凫。
此诗当于至德二载(757)秋返鄜州途中经邠州时所作。题下原注:“赠李特进。自凤翔赴鄜州,途经邠州作。”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杜甫就任宣义郎行在左拾遗一职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替宰相房珀上疏惹怒皇上,被贬至华州(今陕西省华阴县)司功参军。
司功参军是个很小的官,虽然也是八品,但管的都是一些琐碎繁杂的事务。这样的官职,让杜甫非常伤感。
就在杜甫烦闷忧伤时,又被朝廷告知放了长假,让他回郎州羌村探亲。对于杜甫来说,省亲无疑是一种精神的解脱。在担任宣义郎行在左拾遗期间,杜甫把自己代步的瘦马,送给边关士兵用来征战杀敌,他的所有行程,都是步行前往。
被告知放假回羌村探亲后,杜甫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八月初一起程。但没走几天,脚板就磨出了血泡。当他途经邠州时,实在走不动了。无奈之下,杜甫向驻扎当地的李嗣业将军借了一匹马,作为回报,他写下了这首诗。
李嗣业是唐朝名将,长安高陵(今陕话省三原县)人,初任昭武校尉,后历任中郎将、右金吾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北庭行军兵马使、卫尉卿、怀州刺史、北庭行营节度使等,封虢国公。
李嗣业身高七尺,力大超群,擅用陌刀。每逢出战必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所以敌军称其为“神通大将”。天宝六年(747年),李嗣业随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击败小勃律国。天宝十年(751年),李嗣业再随高仙芝讨平石国、突骑施,击败大食国军队。后李嗣业奉命征讨安史之乱叛军,先后多次击败叛军,跟随广平王李豫收复长安,跟随郭子仪收复洛阳,与张镐等收复河南、河东两道郡县。乾元二年(759年),李嗣业与郭子仪等在围攻相州时,身中流箭负伤。李嗣业伤势快好时,突然听见发令钟鼓声,知道是唐军在与叛军作战,因而大喊杀敌。结果,喊声致使伤口破裂,李嗣业因流血过多而死。死后赐谥号“忠勇”,追封“武威郡王”。
杜甫是一个很真实的诗人,凡是与他有过交往的人,大多能在他的诗中留下痕迹,当我们把这些与他交往过的某个人物的诗篇集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就该诗而言,我们不难看出诗人与李嗣业交往颇深,诗中称颂了李嗣业平叛定乱的军事才干,叙写了自己徒步归行的窘况,最后说明借马之缘由。
),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